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2/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2/8)
早在17世紀,已有人抱怨我們現在稱為「資訊過載」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們使用刪去法,將過載資訊過濾出需要的知識;而今,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過濾的策略不再是刪除,而是將所需資訊過濾到最前面。 
網路時代篩選資料的方式改變(過濾到最前面)似忽改善了過去資料過載的情況社群過濾功能履建奇功更勝過去的專家系統。
1 知識過載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DIKW)
美國管理學大師華爾特認為:「資訊是有結構的資料,而知識是可用來運作的資訊」。(p.29)
資訊過載(p.31-39)
長期以來,…面對一個遠遠超出我們大腦容量的世界,我們最基本的認知策略就是將之過濾裁剪濃縮,成為一個更能處理的樣子。「知識」這個工作,一直都在減少我們所需要知道的東西。我們把標準放得太高了,有時候反而排除了一些其實值得好好考慮的想法,而且一旦假的信念被這些系統接受了,就算發現是假的也很難去除。
◎舊有的制度和機構,如報紙、百科全書和教科書之所以具有權威性,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們會替一般人過濾資訊。(p.39)
網路時代,我們感到輾轉難眠的,不再是這些資訊會讓我們發瘋,而是我們害怕自己得到的資訊還不夠多。…知識的連結方式不再使用刪去法,而是改用全包的方式,把每種想法的各種形式用廣泛鬆散連結的網路收納起來。(p.33)


過濾到最前面(p.38-43)
◎…「不再是資訊過載,而是過瀘失敗。」如果我們覺得快被資訊淹沒,這其實表示我們的過濾系統沒在運作。解決之道是修好濾器…於是,我們快速發展出一套技術來幫助我們。這些技術分2類:運算式社群式,特別是仰賴社群網路集體判斷的社群過濾器。
過鑪器本身已經徹底翻轉。過濾器不會再減少資訊,把沒有通過的東西隱藏起來,而是會增加資訊但就算再怎麼盡力,總是還有可以知道的東西。我們已經沒辦法躲過資訊過載這件事了。
 1.社群過濾功能這些技術包括臉書最簡單的按「讚」(Google的「+l按鈕),讓你知道你的朋友推薦哪些東西,以及Bing搜尋引擎根據你的臉書資訊所提供的個人化搜尋結果,還有亞馬遜網站的複雜運算方式,從所有使用者的行為裡找出特定模式,再看你在該網站的行為又跟哪些模式相符。
2.好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讓我們知道不論過濾器再怎麼新穎或社群化,都無法給我們所有所需的知識。
3.壞東西也實在是太多了。再怎麼白痴的念頭都會被人認真看待,再怎麼認真的念頭也會被人白痴化。傳統權威失去掌控能力,新的工具和權威單位又還沒取而代之。
4.永久無法取得共識。所有的想法在網路上一定都有人反對。沒有事情可以讓所有人都同意(就算同意的人占絕對多數)。就算是我們最堅信的想法,也會有爭辯的空間。有證據顯示,網路有可能會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
5.網路會向前過濾。新的過濾器就是連結部落客連結到的內容,有助於定義這位部落客。過濾器本身就是內容。
6.過濾器是特別關鍵的內容。「向前過瀘」的結果是一個不斷變得更聰明的網路,讓我們可以找到方向,並理解我們所找到的東西。

新的知識制度(p.43-49)
網路沒有任何的界線,網路化的知識沒有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知識必須有的結構體。當知識不再是個金字塔,而是個網路這是史上頭一次我們能應付資訊過載新的知識制度也逐漸展現出新的特點
1.寬廣。只要有夠多人投入一件事,廣度本身就足以成為一種深度了。
2.無界線。
3.平民主義無視階級或薪資級距。
4.擁有「異類」的資格。(包容)
5.不定就算彼此在根本上互不妥協,也能一起有所進展。
◎科技顧問公司顧能集團一項「高續訂率」的訂閱式服務。
顧能集團建立一個擁有數千個非全職專家的網路,並讓他的客戶利用這個網路,取得更為廣泛的意見。這個網路的強項就在於裡面的人非常多樣化。而專家不一定要經由認證機構取得專業資格,也可以從同儕中獲得口碑。
◎白宮的專家實驗室。
一個架構鬆散的網路反覆咀嚼問題,從中引導出新的想法,有可能產生價值。專家實驗室讓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一同處理問題,大家有時會取得共識,但有時又會有許多不同的選擇和見解。…就算大家意見不合,或是嘗試一些不會凝聚共識的探索,依舊有其價值。


為了方便論述,作者在本章用大篇幅講解了他所認知的人類思想演進史說明在不同時代身為知識基礎的事實」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p.51-73)最後Data.gov為例,說明知識的根基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可動搖,也不再有界限,形成喪失邊界的知識體。
2章 喪失邊界的知識體系
由事實構成的歷史(p.51-73)
◎更早時候,「事實」被運用在「類比」式的思維。…我們深信「神用最美好的方式規畫訑的宇宙,而祂讓我們有頭腦,好讓我們可以領會訑的創造,我們的頭腦也是用連結各種想法的方式來運作的(也是依照訑的形象來運作的)。也因此,我們若是看到可以類比的方式,就是看見神的秩序。」…現在我們認為,知識的根基之所以穩固,不是因為可以找到各種類比,而是因為建基在各種事實之上。(p.56)
知識是一個建構在穩固根基上的結構體,讓我們可以安穩地放新東西上去(p.55)
我們沒辦法追溯每一項認證的憑據,所以知識其實是一個由各種停駐點組成的體系,而這些停駐點又各有停駐點來確立它們合理。(p.53)…這種策略跟紙本為主的知識搭配起來,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書籍設計的方式,就是讓跟書籍主題有關的問題都能停止下來。而現在的媒體可以應付多上好幾倍的想注和資訊,是一個可以互聯的媒介(想法與想法、想法與人、人與人),這也改變知識本身的樣貌(p.54)
邊沁的效益主義論點認為:對所有人來說,享樂和痛苦都是驅動力,若要評斷一件行為的好壞,最重要的根據是這件行為是否會造成「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p.63)1830年代時,統計學讓邊沁的想法有了實際可用的方法。(p.64)
◎政治人物如何操弄事實。(p.57)
◎作者比較Hunch.com與達爾文式的事實。…Hunch所做的事情確實有用處(像是幫你決定下一部電影要看什麼,或是結婚禮物該買什麼才好),可是它完全沒有宣稱它製造的是永恆的知識。它的一切,只跟猜測有關。Hunch上面的事實,也不會讓我們不再需要達爾文式的事實。(p.72)…資料發布不需經過驗證,而且只要有網路連線就能存取。這改變了事實身為知識之基礎所扮演的角色(p.73)
大型的拆釘計畫(p.73-80)
近年美國聯邦政府在歐巴馬(Barack H. Obama)的指示下,建立Data.gov把行政機關所有非機密資料公開。作者認為,這樣把大量事實公開、供人自由使用,便是拆了停駐點上的釘子,使得知識的根基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可動搖,也不再有界限,形成喪失邊界的知識體。



即便我們保有事實,保有專家,保有一切東西,但知識的整體卻正在流逝。當老舊知識媒介的限制逐漸褪去,知識在網際網路裡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第3章很短它其實是本書的導讀
3章 知識的整體正在流逝
◎…笛卡兒認為,知識是你在任何可預見的狀況下都不會錯的東西。科學家認為,知識是設計良好、可重複的實驗,讓我們可以有信心。「知識」的定義有千百種,也沒有從一而終的看法。不過,在西方各個歷史階段裡,知識一直有些始終不變的特點:
1)「知識」是「信念的子集。
我們相信的事情很多,但只有一部分才是知識。
2)「知識」是由我們認為有理由可以相信的信念所組成的;這些理由可能是我們做過實驗,我們用邏輯證實過,或是神向我們揭示過。
3)「知識」是由一大團的真理所組成的,這些真理合在一起則表現出世界的真理。
知識的網路化會影響前2點,而第3點正被抹除。(p.81)
我們仍然有事實,仍然有專家,仍然有學術期刊。我們仍然保有一切東西,只差沒有一個整體的知識。(p.83)
◎在一個網路化的世界,知識並不存在書本或腦袋裡頭,而是存在於網路本身。(p.84)
網路讓群體可以比任何個體更進一步發展各種想法,這也讓知識從各別的頭腦轉移到網路化的群體裡。我們仍然需要從聰明、有知識的許多個人那裡得到最大的共同利益,可是我們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用網路把他們連結起來。4章講的是專業技能的網路化。
網際網路的天性就是具有多樣性,也包含許多不同的歧見。在一個大家不會(也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取得共識的世界裡,要怎麼理解事情。5章講的是多樣性的重要性和限制。
超連結挑戰傳統以一頁接著一頁組織思想的方式。雖然如此,我們依然需要方法把各種想法組織起來,並帶出結論。6章講的是長篇幅思想(書本)與超連結網路的優劣。
而後,我們會針對2個領域來看,實際運用這些想法。在這2個領域裡,知識似乎一定要安定下來,拋開網際網路上的一切歧見,認真面對世事。7章看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科學。在這個新的連結大混亂裡,最仰賴真實情況的學科究竟要怎麼運作呢?
當知識必須引領決策時,知識又會發生什麼事。8章講的是網路化世界的決策和領導過程
9 我們需要再做些什麼才能讓網際網路變得更適合知識的架構

【相關閱讀】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3/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4/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5/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6/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7/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